即將步入6月,全國范圍的中小學復課指日可待。今年兩會,關于對在線教育的反思,復課后線上教學何去何從的討論也成為了報道熱點。
5月24日晚八點半,由《人民教育》記者主持的中國教育報刊社兩會E政錄直播就“后疫情時代,線上教育的價值何在”這一主題連線采訪了兩位重磅嘉賓,一位是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執(zhí)行院長張志勇教授,另一位是在線教育平臺作業(yè)幫的創(chuàng)始人兼首席執(zhí)行官侯建彬。45分鐘的直播訪談干貨很多,小編特地做了文字整理,沒有來得及看直播的校長、老師們一定不能錯過哦~~
未來學校教育可能會走進“全域教學時代”
《人民教育》:在過去的幾個月里,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促使全國的全國教育系統(tǒng)迅速行動,開啟了全國范圍內的在線教學,在這場史無前例、世無前例的大規(guī)模在線教育試驗中,從教育管理者到一線的校長、教師乃至學生和家長都獲益匪淺。兩位嘉賓認為此次大規(guī)模在線教學給我們帶來的最大啟發(fā)是什么呢?
張志勇:這一場史無前例的居家學習,我愿意稱之為一場偉大的教育試驗。我們過去慣常的教學方式很多都從線下搬到了線上,在線教育成為居家學習很重要的教學組織方式。我個人認為,此次在線教育實踐給我們后疫情時代的教育有三個方面的啟示。
第一,它促使我們重新思考學校教育的價值。
疫情期間,我們的老師家長們都很焦慮,孩子們脫離了教室環(huán)境下直接進行管理交流的教學時空,我們很關心,在網絡學習環(huán)境下,孩子們能不能管得住自己?在疫情防控之下的在線教育就像一面鏡子,折射出了我們學校教育存在的許多問題。孩子的自我規(guī)劃能力、自主管理能力和學習的自控能力,或者說在在線教育下面臨重要的挑戰(zhàn),恰恰折射和反映了過去我們教育存在的不足。我們過去更多關注了孩子知識的學習,關注了應試科目的教育,但是對學生的自主發(fā)展本身重視得不夠。由此,我們要反思學校教育價值,到底是為應試教育服務,為掌握知識服務,還是為孩子的成長發(fā)展服務?這是我們可能要思考的一個方面。
第二,我們要重新思考學校教育存在的形態(tài)。
在在線教育階段,我們都在思考一個重大的關系,即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關系、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關系、網絡教育的關系。居家學習中,我們可以看到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邊界消弭了,在網絡技術的支撐下,學生的學習從學校的環(huán)境轉到家庭教育的環(huán)境里。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邊界、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邊界、學校教育和網絡教育的邊界都在打通,未來學校教育可能會走進“全域教學時代”:學校主導的學生教育活動、學習活動,可以在過去的學校時空里進行,也可以在家庭和社會里進行,當然同樣可以借助網絡的方式來進行。
第三,在在線教育的階段里,我們發(fā)現一個很重大的變化,就是教育的人力資源組織的方式發(fā)生了變化。
長期以來,學校教育還是以教師個體勞動的方式進行的教學活動,而今天在線教育的教育改革試驗當中,我們雖然是被迫依靠在線來組織教學活動,但現在跨區(qū)域的教研活動,包括大量在線的教研活動開始成為常態(tài),它打破了時空地域的局限,也打破了過去本校本學科老師參與的界限。我在山東和很多老師和校長們探討時,發(fā)現一個學科教師團隊的協(xié)助教學方式是,同一個學科的課程結構里有若干課程,每個老師可以上最擅長的學科中最擅長的部分,打破了過去教學班的概念。這是在新的技術革命知識之下,教育的人力資源方式發(fā)生的重大重組。我把它叫做“集眾化教育時代”,即集中眾人智慧,形成新的教育方式來解放我們老師個體的教育生產過程。
侯建彬:在疫情以來,中國近兩億的中小學生完成了一場從線下到線上的學習大遷徙,這場大規(guī)模的在線教育試驗中,我有三個方面的感受。
第一,我們的學生和家長迫切需要在線教育。從前大家可能覺得在線教育可有可無,但現在成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疫情期間,為了響應教育部號召,幫助中小學生停課不停學,我們和整個行業(yè)推出了免費的直播課,提供平臺最好的老師和最好的課程,用最好的技術來支撐,參與學生數非常多,學生和家長對于在線學習和在線課程的需求是非常迫切的。
第二,整個教育行業(yè)也需要在線教育,我們現在認為,在線教育是推動和解決優(yōu)質教育資源在全國各地分配不均的重要手段。用戶能從網絡課程中獲得優(yōu)質教師授課,這有利于解決部分地區(qū)教育資源不均衡。
第三,我們整個行業(yè)目前在線化還不夠,不論是硬件還是軟件都還有很多提升空間。硬件既包括我們的直播系統(tǒng),也包括我們所提供的工具、平臺和內容,軟件包括我們的老師對在線教育的準備情況、對在線教育的理解,還包括市場、家長和孩子們對在線教育的熟悉適應情況,這些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迎接人機融合的新的教育時代和新的學校教育形態(tài)的到來
《人民教育》:在過去幾個月的在線教育實踐中,我們也看到在線教學給教師和學生都提出了很大的挑戰(zhàn),暴露了一些短板和問題,比如信息化條件不足、學生注意力無法集中、師生的視力受到影響等等。我們應當如何充分利用在線教育的積極一面,避免這些不足?
張志勇:現在大家都在重新思考和反思總結這場在線教育的試驗,這是一場不期而遇的教育嘗試,我們是在應對新冠肺炎防控這樣一個重大公共衛(wèi)生事件的情況下不得已采取的“停課不停學”,這是對我們教育信息化一場檢驗,是一個重大的考驗和挑戰(zhàn),也是一場重大的機遇。
經過這幾個月的嘗試和試行,大家都在談一個觀點叫做“線上和線下教育融合”。其實我個人認為,我們既要打破線上和線下教育的對立思維,也不要簡單追求所謂融合的思維,而是更多地看到技術如何重新建構我們的教育,迎接一個新的教育形態(tài)的出現。近年來,我在很多場合講到智能時代的教育,我們要超越在線教育,也超越簡單的線上和線下教育融合的思維,我更希望通過技術的嵌入來重新建構我們的教育平臺,追求人機融合的新的教育時代和新的學校教育形態(tài)。
其中,我最關心六個問題。
第一是教師職業(yè)觀的重建問題。我們現在的線上教育都很關注孩子學習的自覺性、任務意識、規(guī)劃意識以及注意力問題等。而我大概在2月5日就提出一個觀點,在這樣一場不期而遇的新的公共衛(wèi)生事件挑戰(zhàn)之下,孩子居家的學習中,教師的管理比我們教師的教學更重要,教師如何組織學生學習比教師上網課重要,教師指導學生學會學習,也比教師的教學重要。
在開放學習開放教育時代,在未來的人工智能時代即將到來的背景之下,教師的職業(yè)觀中一個非常大的變化是:教師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更應該成為知識的管理者,因此,我認為教師的職業(yè)觀將會發(fā)生重大變化,這是我特別關注的一個切入點。
第二是教師的課程觀將發(fā)生重大的變化。大家都希望優(yōu)質資源課程資源能夠開放。在這個嘗試階段,我們擁有大量的資源,我們不是缺課程資源,而是缺教師的課程觀、教師的課程意識和教師的課程再造能力。學習從本質上講是學生對知識的加工過程,我們的老師如何給孩子提供有效的知識、經典的知識、開放的知識,促進孩子的知識加工過程,這是一個課程意識問題。
我最擔心的是我們的課程意識不強。我一直在思考課程和教學的關系,我們常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解決米的豐富性、多樣性是課程問題,由巧婦來加工這一頓飲食,就是教學過程的問題,如果沒有豐富的多樣的“米”,只有一道主食,而不是可以選擇的、可以開放加工的“佳肴”,怎么能完成孩子知識的創(chuàng)造和建構呢?
很高興,如今在新的技術支撐下,教師的課程意識正在發(fā)生重大變化。我們在居家在線教育期間,很多地方把學生的學習建構在家庭試驗的基礎上,學校教育的鏈條開始發(fā)生變化。未來,我們進入常態(tài)的教學過程當中,教學過程可能不是從課堂開始,而是要從家庭就開始了,這就是課程觀發(fā)生了變化。其中也包括以大概念為核心組織的大單元教學,這些都是技術的支撐下課程觀重構需要關注的問題。
第三,教師要重構我們的教學流程。教師的在線教學從哪里開始?不是從教師網課、當“網紅主播”開始,而是從指導學生有效學習開始。我們很多學校都開始給孩子們開學習的指導單和任務單,教學已經不是從老師教開始了,很多教學課程建構的第一個階段是通過網絡手段傳遞給孩子學習任務書和學習指導單,并在此基礎上進行自主學習,接下來老師們再通過在線推送給他學習資源,然后在作業(yè)檢測的基礎上,老師們通過微課突破經典知識的教學;到第三個階段,孩子們在經典知識的掌握和開放的過程當中提出很多問題,這時就要展開對話,進行思維開放,知識建構的過程。從這個例子中大家可以看到,教學的流程已經開始重構,這是我們特別希望看到的,在技術支撐下的未來學校教育的教學流程再造。
第四,我們應該重構學生的學習組織。我們現在看到學生在自主式學習狀態(tài)下有很多可喜的現象。很多學校開始和家長和學生一塊做“學習公約”,孩子們在家里學習,家長和學生和孩子構成了一個學習的組織團隊,過程中教師也參與了家庭在線教育;老師、家長和孩子三方形成一個共同遵守的學習公約,這就是學習的自主狀態(tài)。
同時,大家也可以看到在線教育階段,很多優(yōu)秀的校長和班主任開始組建網絡學習的小組,他們相互之間形成一個學習的共同體。一些老師開始把一個班級分成若干個學習團隊,通過簡單的網絡空間,比如微信群,班主任們開始創(chuàng)造一個具有團體動力、互相激發(fā)的網絡學習場,在其中舉辦知識競賽,發(fā)出各種獎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創(chuàng)造積極的學習氛圍。我們還看到一個好現象,那就是老師們對于團隊學習的評價,已經改變了過去簡單的算術排隊,而把團隊的學習行為、學習者之間的相互支持、小組之間的協(xié)同都納入評價范圍,這是我們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間在線教育當中,在技術支撐下重構了學生的學習組織形態(tài)。
第五,我們要重構學習的技術流程。我跟山東教育研究院的同志們研究通過一個重大課題,就是進行每一個學科的學科工具研發(fā)?,F在學科的工具現需要大量的技術支撐,以各種App的方式來支撐學科學習。非??上驳氖?,在這次新冠肺炎期間的在線教育當中,有的學校把語文的學習做成大單元教學,在每一個階段開始有了技術工具的支持和嵌入,這也可以看出,我們要重構學科學習的技術支撐。
第六,線上學習基于數據的評價和管理,是我們未來教育最大的技術優(yōu)勢,也是我們的教育真正的走向科學的最可靠支撐。
在評價和管理當中,許多在線的技術和網絡技術開始被應用。比如我們對學生的學習進行每日簡報,把孩子學習過程通過網絡方式進行反饋。在家校的溝通當中,我們有家校電子反饋聯(lián)系單,也可以把家校溝通的事項通過網絡空間進行溝通聯(lián)系。再比如我們現在完全可以建立起學生從自學到作業(yè),到微課學習,到網上的對話學習的數據采集系統(tǒng),再基于這些數據對學生進行學習管理和在線分析。在技術支撐下,未來教育會解放教師的勞動,從而創(chuàng)造一個新的學校生態(tài)。我特別希望我們能夠通過云計算、大數據和互聯(lián)網的技術支撐,以及人工智能的算法推動未來學校的改革和發(fā)展。特別希望能夠超越在線教育,用技術來重構教育,開創(chuàng)未來學校教育變革之路。
侯建彬:張院長的很多觀點我都很認可。首先,在線教育絕不是簡單地把線下課程搬到線上。在線教學是一個全新的事物,只有結合學生的在線學習特點和需求,對硬件、軟件,對課前、課中、課后等各個環(huán)節(jié)進行系統(tǒng)性再造,才能組裝好一堂真正的在線教育課程。我有四點感受和經驗和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一定要注意課程設計。在線教育課程其實和線下教育課程完全不一樣,線下教育在備課環(huán)節(jié)主要是熟悉教學內容,包括課堂節(jié)奏,但是對于一個在線課堂而言,這些遠遠不夠的,因為工具變了,環(huán)境變了,場景變了,乃至人群也發(fā)生了變化,而這個變化非常復雜,比如如何進行課堂互動,以什么樣的頻度進行,我們在線下有線下的方法,但是到了線上,課堂互動一方面受限于工具,另一方面工具本身只提供了在線上才可以操作的方法,比如我們的課程,要求老師和學生每隔五分鐘就要互動一次,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孩子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再比如,課上的課堂內容傳授和教學過程有也有一些新的工具可以利用,比如視頻,比如互動,比如張院長提到的小組PK,這些形式在我們平臺上的應用效果都很好,這些都符合新的在線課堂設計。
第二,要注意數據分析。我們講在線學習有很多優(yōu)點,其中最核心優(yōu)點就是孩子的所有學習行為都可以掌控,孩子們哪個環(huán)節(jié)注意力不集中,哪個環(huán)節(jié)聽懂了,哪個知識點掌握好了,哪個方法技巧沒有掌握,都可以通過數據展現出來,接下來,我們就可以利用數據對孩子進行個性化教學,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們扔掉了數據,那就沒有發(fā)揮在線教育最核心的優(yōu)勢特點。
第三,一定要注意平臺環(huán)境,在線教育是依托于網絡,依托于設備,依托于硬件進行教學的,不同于線下的教學,這是一個全新的環(huán)境,環(huán)境本身的流暢影響了我們教學質量。我們可以看到,在疫情期間,因為平臺環(huán)境的不熟悉和平臺環(huán)境的本身不完美,出現了很多大大小小的問題,因此,一定要選擇好的平臺環(huán)境,保證直播性能穩(wěn)定。
最后一點,我們要要注意勞逸結合。在線學習需要孩子們面對網絡設備,需要用眼的衛(wèi)生,用眼的健康,每節(jié)課之間最好不要超過40分鐘,每節(jié)課之間至少休息十分鐘。。
疫情期間,我們結合自身積累的多年經驗,也推出了直播課操作指南,對直播課可能出現的問題給出應對策略方案,幫助老師上好網課,感興趣的老師們也可以參閱。
教育越走向未來,越應該重視教育的人文屬性
《人民教育》:在今年的兩會當中,有不少的教育界代表委員們都認為,線上教育是一種“指向未來”的教育,技術正在對我們教育系統(tǒng)中的各個要素進行重新建構,未來,開放式的網絡學習會成為我們可預見的一種常態(tài)。兩位對未來教育是如何展望的?
張志勇:對未來學校的教育的展望,我用四個關健詞來概括:人文、開放、智能、創(chuàng)新。
第一,人文。未來的學校應該是更加人文的學校,教育越走向未來,越應該重視教育的人文屬性,要更加重視立德樹人,教書育人,重視尊重和成就每一個獨特的個體,要重視讓每個學生走向卓越。這是我特別想說的,越是走向科技革命,越是人工智能時代,越要關注人的情感,尊重人的個性,尊重每一個獨特的個體,這恰恰是機器時代所應該更加關注的事情。
第二,我特別想強調,未來學校是更加開放的學校,包括辦學的開放,課程開放,教學資源的開放,也包括學校這種公共服務本身的開放,這都是我們所希望的,只有更加開放的學校,才能夠更加充滿活力。
第三,未來的學校是更加智能的學校。我這兩年一直在談人機協(xié)同是未來學校教育的常態(tài),我想,我們該交給機器的教學活動就要交給機器,該讓機器輔助的就要大膽的輔助。當然我們該需要現場互動的、實踐參與的、進行思維對話的、進行教學建構的一些教學活動,還是要在人機協(xié)同之下,發(fā)揮我們線下教育的優(yōu)勢。
最后我想說未來的學校是更加創(chuàng)新的學校。創(chuàng)新既是指向學校教育活動本身的創(chuàng)新,也是指向學生學習活動的創(chuàng)新,更應該是指向孩子的創(chuàng)造性解放的創(chuàng)新,這是我對未來教育的一種展望,也是我特別希望的未來學校的改革方向,謝謝大家。
侯建彬:未來教育應該什么樣,我總結了三點。
第一,技術將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我們今天的在線教育引入了很多技術,但這些還遠遠不夠,很多最新的技術包括大數據、 AI、 AR、VR、5G等等,很多新的技術還沒有被完全走進教育,但我相信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這些新技術越來越成熟,它們會涌入整個教育行業(yè),一定會給整個教育行業(yè)帶來變革。
第二,是全面在線化。技術對教育深度變革后,不會再有純粹的線下教育,所有教育都會有在線的因素。這里面會有很多革新點:比如內容會被革新,所有的課程內容都會與互聯(lián)網與技術深度整合;再比如教師本身也需要變革,我們會變得更能擁抱在線,更能適應在線,更能駕馭在線。
第三,是數據化或者智能化。隨著新技術的引入,所有孩子的學習行為都可以通過各種數據被呈現出來,這有助于我們給孩子們提供個性化的教學服務。
最后我想說,所有新事物的出現都會伴隨著一些質疑伴隨著一些異樣的聲音,這很正常。在線教育不完美,但是它的優(yōu)勢是非常大的。我相信家長和學生會越來越多地接受在線教育,共同見證在線教育帶來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的騰飛。
《人民教育》:感謝兩位嘉賓接受我們的采訪。
掃碼看回放:
《人民教育》記者魏倩據中國教育報刊社“兩會E政錄”現場速記稿整理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aaallgj.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