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是國家的未來,是民族的希望。無論在哪里、做什么,希望你們能夠相信自己的價值,勇敢追求夢想。”
“在新質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過程中,人才既是創(chuàng)新的發(fā)起者,也是技術應用的實踐者,更是制度變革的推動者。”
……
初夏的隴原大地處處生機勃發(fā)。4月以來,由中共甘肅省委教育工作委員會、甘肅省總工會舉辦的“理響校園·培根鑄魂”全國兩會精神示范性宣講暨“勞模工匠進校園”活動,本著“有政治高度、有理論深度、有情感溫度、有實踐力度”的原則,組織思政課名師、勞模工匠代表、大學生骨干,組成12支宣講隊,深入全省50所高校集中開展宣講活動,將一個個關于奮斗、筑夢、使命與擔當?shù)墓适骆告傅纴恚尫懦鲋钡秩诵牡牧α?,為高校學子帶來一堂堂別開生面的大思政課。
“初心,是人生開始時的希望,是曾經(jīng)心潮澎湃的念想,是臥薪嘗膽的理由,是逆流而上的動力……”4月28日晚,第三宣講團成員、全國勞模汪艷俠以“不忘初心以??穗y 牢記使命守正創(chuàng)新”為題,與西北師范大學300余名師生面對面,講述自己的勞動故事,分享自己的成長之路。
作為中石油蘭州石化公司丁腈橡膠裝置高級技師,汪艷俠參加工作32年來持續(xù)奮斗攻克了一項項生產(chǎn)技術難題,創(chuàng)造的經(jīng)濟效益達上千萬元。
“我能夠成為一名光榮的宣講員,既是榮譽,也是責任、使命?!痹谕羝G俠看來,能作為一名勞動者有幸給大學生演講,既感到自豪,也感到驕傲。
現(xiàn)場宣講深入人心,極具感染力,活動現(xiàn)場不時響起熱烈的掌聲,引發(fā)了大家對“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強烈共鳴。
“樸實無華的語言、鮮活生動的事例,聆聽了全國勞模汪艷俠的宣講讓我深深感受她對工作的熱愛、對技藝的追求和對責任的堅守,作為新時代大學生要努力探索,大膽實踐,為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偉業(yè)貢獻青春力量?!蔽鞅睅煼洞髮W傳媒學院戲劇與影視專業(yè)研究生高文博說。
思政名師、勞模工匠和學生代表聯(lián)袂開展理論宣講,宣講將“天下事”講成“身邊事”,將“書面語”說成“知心話”,受到各高校師生的熱烈歡迎。
“理論宣講工作既要深入淺出宣講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又要努力做到‘接地氣’,增強宣講吸引力,因此一定要精心準備宣講內容,創(chuàng)新宣講方法,確保宣講效果‘見行動’。”第一宣講團組長、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李曉莉告訴記者,宣講團成員精心準備宣講內容,用小、精、深的故事把抽象理論和深刻思想講清楚、講生動、講入心。
在5月14日蘭州大學宣講活動中,李曉莉以宣講活動為載體,通過訪談交流、師生互動等方式,為230余名學生上了一堂生動的思政課。
以思政小課堂對接社會大課堂。此次“理響校園 培根鑄魂”全國兩會精神示范性宣講暨“勞模工匠進校園”活動不僅是一次知識的傳遞,更是一次心靈的碰撞。
“宣講活動更像一面鏡子,能讓宣講人再學習、再領會全國兩會精神,也為大家對照工作深度思考、互相借鑒學習經(jīng)驗搭建了交流平臺?!碧m州財經(jīng)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輔導員周彥志對此次宣講活動感觸頗深。
省教育廳相關負責人介紹,此次宣講圍繞堅持不懈用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鑄魂育人這一目標,立足全面準確闡釋好、解讀好全國兩會精神,進一步創(chuàng)新理論宣講方式方法,思政課名師重在分析形勢、講透理論,勞模工匠重在分享故事、激勵成長,避免照本宣科,力戒空喊口號,真正做到“接地氣、有生氣、得人氣”,把學習宣傳貫徹全國兩會精神不斷引向深入。
蘭州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王海霞圍繞新質生產(chǎn)力的內涵要義、新質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要求、發(fā)展新質生產(chǎn)力的戰(zhàn)略意義、發(fā)展新質生產(chǎn)力的戰(zhàn)略重點四個方面,緊扣社會熱點,將理論轉化為知識點,為宣講學校的青年學子帶來很大啟發(fā)。
在5月11日的蘭州理工大學宣講活動中,王海霞教授的宣講讓機電工程學院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五班學生胡瑞軒深有感觸,他說:“新質生產(chǎn)力代表著先進、創(chuàng)新,青年象征著朝氣、活力,二者內涵相通、意蘊相連。發(fā)展新質生產(chǎn)力是當代中國青年責無旁貸的使命。”
在思想上匯聚奮進力量,在行動上向榜樣看齊。記者了解到,各高校依托此次宣講,積極探索校內“帶頭講”“分層講”“品牌講”理論宣講新體系,多措并舉,讓全國兩會精神“聲”入人心。
宣講“熱辣滾燙”,全國兩會精神深入人心,勞模工匠的奮斗故事催人奮進。截至目前,已有上萬名師生聆聽了此次主題宣講活動。大家共同表示,這樣的宣講形式拓寬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和平臺,創(chuàng)新了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打造“沉浸式課堂”,講活了“思政大課”,用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引導學生爭做時代新人。(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記者 鄭芃生)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aaallgj.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