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夏天,游人絡繹不絕,來到青島市福山路3號,尋訪沈從文故居。1931年夏至1933年夏,沈從文執(zhí)教國立青島大學(1932年秋改名為國立山東大學)中文系,講中國小說史和高級作文兩門課。在青島,沈從文獲得文學創(chuàng)作和愛情雙豐收。他的很多經(jīng)典著作,比如《從文自傳》就誕生在福山路3號。
在小說《八駿圖》中,沈從文詳細描寫了他居住的環(huán)境。在給未婚妻瑗瑗的信中,達士對宿舍周圍的環(huán)境有細致的描寫:
我房子的小窗口正對著一片草坪,那是經(jīng)過一種精密的設計,用人工料理得如一塊美麗毯子的草坪。上面點綴了一些不知名的黃色花草,遠遠望去,那些花簡直是繡在上面。我想起家中客廳里你做的那個小墊子。草坪盡頭有個白楊林,據(jù)聽差說那是加拿大種白楊林。林盡頭便是一片大海,顏色仿佛時時刻刻都在那里變化:先前看看是條深藍色緞帶,這個時節(jié)卻正如一塊銀子。
小說中達士住的房間,對應著沈從文在青島的住所,臨近中山公園和匯泉灣第一海水浴場。沈從文在國立青島大學教書時住的宿舍,位于八關(guān)山麓福山路3號。如今福山路3號石墻上掛著“沈從文故居”的黑色大理石銘牌,這棟樓是軍隊的房子,來此探訪的游客,無法登堂入室,一窺究竟。
一位署名“楓”的作者,1932年6月,在《益世報》發(fā)表了一篇文章《沈從文在青島》,寫到了沈從文的住所:“他的房子是山腰上,窗子對著別人的屋頂。沈先生曾寫一篇《中年后記》,談過窗戶對屋頂?shù)恼軐W。(發(fā)表在青島《民國日報》吳伯簫主編的副刊上)”
宿舍的窗戶“對著別人的屋頂”,在青島,常見這樣的景觀。因為青島的很多洋樓,高低錯落散落在山坡上。
沈從文住的宿舍,留下了照片?!缎略隆分骶帯⑶迦A大學教授葉公超1932年來青島,為沈從文拍攝了一張照片。沈從文出版《記丁玲》時就用上了這張照片。
這張照片,沈從文站在宿舍的陽臺上,露出靦腆、安靜的笑容。陽臺的外墻上,還擺放著兩盆花。青島的德式建筑,多配以花崗石嵌角或采用厚重的蘑菇石作墻裙。沈從文所住的這棟小樓的外墻,以嶗山花崗巖作墻裙,蘑菇石清晰可見,起到裝飾的效果。
作者“楓”寫的《沈從文在青島》,透露了房間里的細節(jié)。讓今天的讀者穿越到沈從文的宿舍,看到兩張書桌,攤開的稿子,讀的書,書桌上擺放著徐志摩的照片:
沈先生屋里的陳設:一張桌子上放滿了書——都是青島大學圖書館的書,他自己沒有書。一個囗瓶。另外一張桌子便是他的書桌,正中有一張徐志摩的像,另外有信紙,還有成本翻譯的外國小說——《父與子》《羅亭》,沈先生大概是喜歡屠格涅夫的。沈先生寫字本使用鋼筆,字跡很秀麗。
這篇文章的價值在于此,可以補充沈從文傳記中在青島的種種細節(jié)。
1932年9月初,巴金到青島住了一個星期,沈從文把自己的房間讓給巴金住,以便巴金安靜地寫小說。
沈從文在此住了剛好兩個學年。可以確定的是,葉公超、巴金、卞之琳、張宗和都到過這個宿舍。陳翔鶴、吳伯簫也曾在此與沈從文談文學。
這個房間雖然不大,但可以看到天光水云,看到浩渺的大海。沈從文在北京當北漂青年時,住窄而霉的寒室。在青島,棲身半山腰上小樓三層的一個房間,沈從文文思泉涌,寫了大量的文學作品。在他的文章中,也可以發(fā)現(xiàn)這棟小樓的美好與安穩(wěn)。
福山路3號小樓三樓窗口美不勝收。福山路3號堪稱清幽之所。梁實秋1930年至1934年在山東大學執(zhí)教,他的身影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大學附近的魚山路、福山路,他說:“福山路環(huán)境清幽,只有鳥語花香,沒有塵囂市擾?!?/p>
三十年后,1961年沈從文來到青島。故地重游,小樓猶存,物是人非,他經(jīng)歷了生死之變與滄海桑田。他在《青島游記》中寫當年住過的小樓:“我住在山東大學和第一公園之間福山路轉(zhuǎn)角一所房子里,小院中有一大叢珍珠梅開得正十分茂盛。從樓上窗口望出去,即有一片不同層次的明綠逼近眼底:近處是樹木,稍遠是大海,更遠是天云,幾幾乎全是綠色。因此卅年來在我記憶和感情中,總忘不了這一樹白花和一片明綠?!?/p>
1983年,沈從文在給魯海的信中,回憶1931年夏天剛?cè)胱「I铰?號時的情景:“我到時,房屋剛粉刷過,樓前花園里花木尚未栽好,到處是瓦礫,只人行道兩旁有三四叢珍珠梅,剪成蘑菇形樹頂,開放出一縷縷細碎的花朵,增加了院中清韻風光?!?/p>
珍珠梅,薔薇科的灌木,如果不加以修剪,枝葉披離,茂盛蓬松,高可2米。羽狀復葉,小葉片對生,演繹著大自然的對稱之美,濃綠可愛。初夏開花,打苞時,宛如圓潤的珍珠,純潔、光滑。那白色的花苞,有一種珍珠的光芒。白花細密輕巧,中有黃色的花蕊,花形酷似梅花?;ㄆ陂L,持續(xù)月余。密集的圓錐花序生長在綠葉之中,經(jīng)雨之后,呈現(xiàn)凋零之相,發(fā)黃,一種輕柔的萎縮。讓人不由得慨嘆:“生命都是太脆薄的一種東西,并不比一株花更經(jīng)得住年月風雨,用對自然傾心的眼,反觀人生,使我不能不覺得熱情的可珍,而看重人與人湊巧的葛藤?!?/p>
沈從文在青島的歲月,與珍珠梅相伴。算起來,他目睹了居所旁的珍珠梅三次開花。珍珠梅開花時,他來到;珍珠梅開花時,他離開。因為這個文緣,在青島,每次遇見珍珠梅,就想起沈從文居所“院中清韻風光”。
2020年6月7日,筆者所住的樓下,珍珠梅開了,拍攝了花開的情狀,寫了如下一段文字,發(fā)在微信朋友圈:
一大叢珍珠梅開了。細密圓潤的白色花苞,真像珍珠。開出密密麻麻的小花,花團錦簇,像一片蓬松的輕云。在沈從文的作品中初識此花。因為沈從文筆下寫過珍珠梅,此花雖輕柔,但在我眼中很珍重。珍珠與梅,二美相聚,就像沈從文與青島,相互成就。
沈從文故居前的甬道旁,庭院的草坪上,應種植珍珠梅,這是恢復名人故居歷史風貌的善舉。(作者系文史學者、媒體人)
《中國教育報》2022年09月02日第4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版權(quán)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quán)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aaallgj.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