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臨高考,進行適度的強化訓練,正如軍隊打仗之前的實戰(zhàn)化演練,是非常必要的。只不過筆者發(fā)現,在強化訓練時,教師過多關注對學科知識的鞏固與學科能力的培養(yǎng),忽視了對學生在心理、方法等方面的指導。眾所周知,高考能否正常發(fā)揮,既取決于學科知識與能力,又與心理素質有著直接關系。穩(wěn)定良好的高考心理狀態(tài)來自對高考各環(huán)節(jié)的正確認識與把握,這需要教師對學生加強相關指導。
怎樣才能使高三學生以平常自然的心態(tài)參加高考,發(fā)揮出自己的正常水平,甚至能超水平發(fā)揮呢?筆者認為高三教師在日常每次強化訓練時都應著力引導學生做到以下幾點。
開考前應努力做到“五個務必”
務必按時進入考場。每年高考都會有一些學生不按時間要求準時進入考點、考場。這不僅給工作人員造成額外負擔,更影響考生自己的心態(tài),導致高考不能正常發(fā)揮。因此,平時就應讓學生強化時間觀念,每次考試都要按時進入考場。進入考場后可以看一看考場的布局及校園景色,熟悉一下陌生的環(huán)境,從而轉移注意力,從容進入考試狀態(tài)。
務必擺放好證件、文具。進入考場、找到自己的座位后,應把自己攜帶的文具、準考證等擺放好,看看文具是否齊全,等待監(jiān)考教師復查有關證件。
務必做深呼吸。先緩緩地吸氣,想象著吸進的空氣經鼻腔一直到小腹內,在吸氣的同時,小腹慢慢鼓起,鼓到最大限度略作停頓,然后小腹回收,想象著小腹內的空氣再經腹腔、胸腔、口腔,最后慢慢地、均勻地從口中呼出。如此反復做10次左右,時間約為1分鐘,情緒就會鎮(zhèn)靜自若。
務必正確填寫信息。高考時總有考生在這一環(huán)節(jié)出現失誤,自己制造緊張情緒,導致不能正常發(fā)揮應有的水平。正確的做法是,先認真正確地在試卷、答題卡規(guī)定的位置填寫姓名、準考證號、座位號等相關信息(拿到試卷5分鐘內不允許答題),再認真核對所填寫的信息與條形碼、準考證信息是否一致。同時務必要仔細傾聽監(jiān)考教師講述的各項要求。
務必整體瀏覽試卷。填寫好各種信息后,對試卷作整體觀察,看看這份試卷的名稱與內容是否一致、共多少頁、頁碼順序有無錯誤、每一頁卷面是否清晰、完整。如發(fā)現試卷錯誤,應盡早調換。整體閱讀試卷,還要看試卷分幾個部分、總題量是多少、有哪幾種題型、難易程度及每個題目的具體分值等,做到心中有數,以便較為科學地分配作答時間。
考試中應熟練運用“五項策略”
“跳過去”策略。做題時要先易后難,既確保得分,又增強信心。要先做基礎題,再做中檔題,最后做綜合題。遇到特別難的題目一時無解時,不要糾纏,這時要運用“跳過去”的策略,把難題放一放,以免影響做其他題目。這樣做除了不浪費寶貴的時間外,還有可能在做其他題目時受到啟發(fā),從而找到解難題的思路。
“細審題”策略。審題時要審慎、準確地從頭至尾認真讀題。對不容易理解的或關鍵性的字句,要字斟句酌,反復推敲。一是切忌粗枝大葉,看一眼就匆忙下筆作答,這樣往往導致答非所問、會而不得分的結果;二是要善于分析題干,尤其是對情境類題型,要逐字逐句細讀,分層次、抓關鍵詞,將考什么、答什么、怎么答等搞清楚,找出已知條件和未知條件之間的關系。在平時訓練時要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一題讀三遍的習慣,并告知學生:題目的答案就在題目當中。
“憶得準”策略。要邊讀邊思考邊聯想,盡量準確地回憶再現已貯存知識體系中與題目所涉及的有關知識點,并迅速將新舊信息整合形成初步答題思路,特別復雜的要分步將答題的關鍵詞寫在草稿紙上,然后再下筆正式答卷。
“寫規(guī)范”策略。提筆書寫前,要審視卷面所給的答題空間,統(tǒng)籌安排答案的布局,不超出答題空間,以保證答案清晰完整,卷面整潔美觀。
“穩(wěn)得住”策略。無論整份試卷是否做完,只要考試時間未到,都不要提前交卷。對整份試題要做認真的檢查。對不會做的題目集中進行思考,往往解決問題的火花就會在堅持中迸發(fā)。
每科考試結束后應明確“兩個不要”
不要糾結于前一場考試。前一場考試結束后,要盡快調整心態(tài)、轉移注意力,聚焦下一科的備考。要記?。哼^去的就過去了,再想往往徒增煩惱,于事無補。
不要做“包打聽”。許多考生考完一門課程之后,不能馬上轉入下門課程的備考,而是像一個“包打聽”,見人就問答案,一旦聽到自己答案與別人答案不同時,就認為自己錯了,懊悔不已,這樣會嚴重挫傷自信,干擾后面科目的考試。最為恰當的做法是做一些自己感興趣的事,活動活動,調整注意力,盡快轉入下一科的備考。
高考中最大的遺憾是自己的真實能力得不到正常發(fā)揮。要避免這樣的遺憾,就必須在日常的考試和強化訓練中養(yǎng)成良好的考試心態(tài)。
(作者單位系山東省濟南市長清區(qū)教育教學研究中心)
《中國教育報》2022年12月02日第9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aaallgj.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