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全民科學素質,助力科技自立自強?!?月17日,我國迎來了第20屆全國科普日活動。據統(tǒng)計,自2004年起,全國科普日活動已連續(xù)舉辦20屆,累計舉辦重點科普活動40余萬場次。當前,各地正在舉辦豐富多彩的科普活動,為受眾打造一場場科普盛宴。
科技創(chuàng)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chuàng)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全面做好科普工作,提升全民科學素質,激發(fā)科技創(chuàng)新自信,對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提升全民科學素質,重在從孩子抓起。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對科學興趣的引導和培養(yǎng)要從娃娃抓起,使他們更多了解科學知識,掌握科學方法,形成一大批具備科學家潛質的青少年群體。對于各地各學校來說,做好科普工作,要培養(yǎng)孩子對科學的興趣,也要與時俱進,善于創(chuàng)新方式方法。
比如,“走出去”與“引進來”相結合。既要帶學生走出去多參加科普活動,也要把科學家、科普大家引到學校,讓學生近距離接觸他們。再比如,由單向傳輸升級為雙向奔赴,不能一味讓孩子被動接受,更要培養(yǎng)孩子成為科普的主角。此外,既要讓孩子做傾聽者,又要讓孩子做參與者,動口又動手;拓展科普場所,不僅在課堂上開展科普活動,也要在課堂外開展科普活動。
9月,一堂別具一格的科普課——天宮課堂再次開啟。有人說,天宮課堂是一扇連接地球與太空的奇妙之門。從制作水膜與水球,到演示微重力環(huán)境下細胞學實驗;從展示微重力環(huán)境下太空“冰雪”實驗,到做水球變“懶”實驗;從液體表面張力,到演示太空趣味飲水……梳理過往的各類實驗,便知這是一堂生動有趣的科普課,它不僅讓孩子們看到太空世界的奇妙,也萌發(fā)出當科學家的念想。
航天員王亞平說過:這十年是公眾科學素養(yǎng)快速提升的十年,尤其是孩子們,也不再滿足于簡單的想象,他們有很多更好的設計設想,也希望在空間站里去實現。誠然,太空授課的初衷是讓孩子們有興趣、開眼界、長知識,而當孩子們不再滿足于當旁觀者,如何滿足他們更深層次的興趣,如何為孩子們打開更斑斕的世界,如何進一步契合他們的神奇想象,就給全社會提出了新要求,即用更多創(chuàng)新方式來做好科普工作。
應該說,天宮課堂可遇而不可求,但是創(chuàng)新科普工作完全可以做得到。當前,很多地方都在努力探索,讓科普更深入人心,讓科普點燃孩子們的科學之夢。有的廣泛開展大手拉小手科普報告,推出青少年人工智能創(chuàng)新實踐活動,旨在培養(yǎng)青少年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的讓孩子們近距離觀看月壤、嫦娥五號返回艙等珍貴實物,沉浸式體驗駕駛京張高鐵的“追風時速”……萬變不離其宗,其初心就是讓孩子們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努力成為祖國的棟梁之才。
眾所周知,全國科普日活動是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動員廣大科技工作者和社會各方面廣泛參與科普、投身科普,直接面向公眾、服務公眾的重要科普活動?!度窨茖W素質行動規(guī)劃綱要(2021—2035年)》提出,2025年,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超過15%;2035年,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25%。
當前,我國公民的科學素質不斷提升,但與發(fā)達國家相比仍有差距,與時代需要仍有距離。為此,各級科協(xié)組織、社會各界、廣大科技工作者要聚焦“國之大者”,主動擔當作為,切實發(fā)揮好科普在實現創(chuàng)新發(fā)展上的重要基礎性作用。其中,尤需做好校園科普工作。
在教育“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能夠激發(fā)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養(yǎng)具備科學家潛質、愿意獻身科學研究事業(yè)的青少年群體。當前,做好科普工作大有可為。一定程度上說,一堂精準設立、展現時代價值的科普課,就是一堂愛國主義教育課,也是一次直抵人心的動員課,能夠讓孩子懷抱科學強國夢,立志成為科技人才,努力為科技自立自強貢獻力量?;诖?,加強國家科普能力建設,深入實施全民科學素質提升行動,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正當其時。
(作者系媒體評論員)
《中國教育報》2023年09月21日第2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aaallgj.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