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辦公廳發(fā)布關于開展中小學讀書分享活動的通知。從11月9日開始,教育部依托國家智慧教育讀書平臺(以下簡稱“讀書平臺”)組織開展中小學讀書分享活動,并在讀書平臺開設分享專區(qū)?;顒右?,分享內(nèi)容要符合《全國青少年學生讀書行動實施方案》有關要求,突出“學習新思想 做好接班人”“學科學 愛科學”“典耀中華”等主題。教育主管部門牽頭引導中小學閱讀活動,具有重要意義,將進一步推動全國青少年學生讀書行動深入開展,充分調(diào)動青少年學生讀書熱情。
讀書可以讓孩子看見更大的世界。閱讀是人類獲取知識、啟智增慧、培養(yǎng)道德的重要途徑,可以讓人得到思想啟發(fā),樹立崇高理想,涵養(yǎng)浩然之氣。中華民族自古提倡閱讀,講究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傳承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塑造中國人民自信自強的品格。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閱讀是每個人一生受用的好習慣。讀書習慣的培養(yǎng)要趁早,青少年時期是人一生中精神成長的關鍵期。因此,中小學是培養(yǎng)讀書習慣的關鍵階段。教育部將此次讀書分享活動的主體定位為中小學生,正是把握住了這一年齡階段,將關注重點放在了中小學生身上,引導他們快樂閱讀、健康成長,同時營造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的濃厚氛圍。
弘揚校園閱讀新風尚,需要與時俱進,善用新方式、新方法。尤其是進入信息時代,要善用信息技術為中小學生閱讀插上翅膀。當前,以屏幕為載體的數(shù)字化閱讀成為潮流,它讓閱讀更便捷、更高效,也帶給受眾更加豐富的感官體驗。因此,信息化時代中小學的閱讀推廣也應該結合數(shù)字信息技術,與時俱進,跟上科技的步伐。此次教育部讀書分享活動所依托的“讀書平臺”就是應用網(wǎng)絡新技術對讀書活動的一次創(chuàng)新與拓展。在這個平臺上,中小學校及師生自愿分享讀書作品、導讀資源和讀書活動案例,將極大地滿足中小學生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的需求,促進各地學校和廣大師生互啟互鑒,營造更加濃厚的校內(nèi)外閱讀氛圍。
弘揚校園閱讀新風尚,需要尊重閱讀內(nèi)在規(guī)律和學生身心成長規(guī)律,讓閱讀回歸本源,成為學生的生活方式。讀書如樹木,不可求驟長。不同年齡的孩子有不同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能力,兒童心理學家讓·皮亞杰把兒童的認知發(fā)展分為感知運算階段、前運算階段、具體運算階段、形式運算階段。與之相對應,閱讀也應實現(xiàn)從形象思維推進發(fā)展至理性思維。這就要求中小學生的閱讀應根據(jù)不同階段青少年的認知規(guī)律和身心健康特點,在閱讀內(nèi)容上作出安排,體現(xiàn)分級閱讀的科學要求。與此同時,當前碎片化閱讀與快餐式閱讀看似簡單、高效、速成,但其容易無視學生的主體性與認知特點,無視閱讀之美與閱讀規(guī)律,時常將豐富的閱讀變成枯燥的聽講解與背講解。如此,閱讀的思維過程變成了一個純粹的記誦過程,一個原本充滿理智感的豐富體驗變成了簡單機械記憶的規(guī)定動作。此次教育部讀書分享活動鼓勵廣大中小學生分享讀書心得、思維導圖、繪畫、短劇、朗誦、手抄報、手工作品等各種形式的作品,將極大地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回歸閱讀本身的豐盈。
弘揚校園閱讀新風尚,需要教師做好閱讀引領,成為閱讀榜樣,推動校園閱讀走向深入。作為學生閱讀的具體引領者與實施者,教師是學生眼中的權威。他們通過引導學生閱讀,可以與學生一起走進書籍的世界,感受閱讀的力量,培養(yǎng)與提升人文素養(yǎng)。這就要求廣大中小學教師用好課堂這個主渠道,精彩詮釋閱讀之美。同時,教授學生科學的閱讀方法,盡可能減少“題海戰(zhàn)術”式的閱讀任務菜單,鼓勵學生自由分享和討論,享受閱讀活動過程。另外,教師還要以點帶面激發(fā)學生對相關課外拓展閱讀的興趣,重視學生閱讀習慣的養(yǎng)成,積極營造濃郁的閱讀氛圍。目前,無論是傳統(tǒng)的紙質(zhì)書籍抑或是網(wǎng)絡上的閱讀物,都可謂包羅萬象,導讀與解讀質(zhì)量也參差不齊。此次教育部讀書分享活動將中小學教師導讀資源與師生共讀、名家領讀等讀書活動案例集中呈現(xiàn),使其成為廣大中小學生的優(yōu)質(zhì)學習與閱讀資源,為學生提供了一站式閱讀優(yōu)化指導。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深化全民閱讀活動”。2023年3月27日,教育部等八部門印發(fā)的《全國青少年學生讀書行動實施方案》,提出引導激勵青少年學生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立志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讀書。相信在此次教育部讀書分享活動的助推下,在學校、教師、學生當中,讀書將蔚然成風,濃厚的閱讀氛圍將在全社會彌漫開來,成為建設書香中國乃至文化強國濃墨重彩的一筆,為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注入強大的精神力量。
(作者系大連海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中國教育報》2023年11月14日第2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aaallgj.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