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習課是課堂教學中的一種常見課型,其目的在于梳理知識脈絡、構建知識框架、滲透學科思想、發(fā)展思維能力,進而達到“溫故而知新”的效果。
然而,一些教師卻將復習課上成了知識重講課、做題練習課、考試測驗課等,弱化了復習的功用。這些做法主要表現為:一是“為了復習而復習”,在復習時毫無規(guī)劃,也不具備針對性,要么直接依照教材再次依序講解,要么跟著感覺走,導致師苦、生疲、效果差。二是“以講代學”,習慣性地采用“壓縮餅干式”串講的方式,自認為講完了,學生就完全掌握了,這種做法主次顛倒,導致復習效率低下。三是過度追求復習的“全方位覆蓋”,胡子眉毛一把抓,不將錯題當回事,實際上是“一壇子泡蘿卜——抓不到姜(韁)”,沒有處理好疑難點、易錯點和易混點,導致學生容易在相同的錯誤上“栽跟頭”。四是奉行“熟能生巧”的理念,片面地認為復習就是大量練習,推行題海戰(zhàn)術,讓整個教學過程淪為“講題—考試—再講題—再考試”的機械循環(huán),消減了學生的熱情,也限制了學生自主復習能力的發(fā)展。
復習課因時間短、容量大、密度高,與平時的新授課、練習課是有所不同的,因此所采用的方法策略也不能照搬。核心素養(yǎng)視角下的復習課,不僅要關注知識與技能的“學會”,也應關注思維與方法遷移的“會學”,更應關注真實情境下的問題解決和創(chuàng)新意識,從而提高學生綜合素養(yǎng)。
注重整理,建構體系
新課教學時,學生獲得的知識是零散瑣碎的。上復習課時,教師應以學生的已有知識為基礎,以激發(fā)興趣為目的,通過自我回憶、查閱資料、同伴互助等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回顧總結所學知識,并引導學生將前后相關知識、方法和思想進行橫向、縱向、交叉比較,貫通知識的內在聯系,進而把頭腦中散亂的知識結構化,重新組合成一個完整而系統的知識網絡。教師可通過引導學生畫思維導圖、知識樹、概念地圖等方式,連“點”成“線”,構“線”成“面”,集“面”成“體”,把課本“由厚變薄”,讓學生重新經歷一次“學習”,讓舊知識煥發(fā)新活力。
注重錯題,發(fā)展思維
復習中,教師經常發(fā)現有些題目講了多次,學生還是會出錯,究其原因,是因為學生當天的糾錯并不是基于自己的理解,而是自己對課堂內容的短時記憶。對此,教師可以讓學生對相關知識進行重點復習,再指導學生做類似題型。錯題即問題,教師應把錯題當作寶貴資源,認真分析總結,引導學生將錯題與教材中的例題進行對比和分析,找出其中的聯系和差異,理解其背后的數學思想和方法,從而加深對命題思路和解題方法的理解。教師可以優(yōu)化對錯題的作業(yè)設計,比如選擇適合這一易錯點的多個案例或多種情境,進行變式訓練。通過一題多解、一題多變,加強知識間的縱橫聯系,拓寬解題思路,從而達到做一題、學一法、會一類、通一片的目的,幫助學生常學常新,觸類旁通,形成認知結構,提高遷移能力。
注重講練,強化探究
上復習課時,應以“有講有練,精講多練,邊講邊練,以練為主,及時反饋,數據畫像,賦能內化”為原則?!熬殹钡哪康募仍谟谑炀殻谟诮沂窘忸}規(guī)律,總結思維策略,形成穩(wěn)定的解題經驗與技巧。復習課要注重邊講邊練邊反饋,強化師生雙向互動反饋。練習時,內容要“全”,習題要“精”,方法要“活”,時間要“足”;講解時,把脈要“準”,語言要“少”,思路要“新”,過程要“嚴”;反饋時,數據要“快”,建議要“明”,指導要“實”,檢測要“真”。教師講練時,應體現探究性,尋求多種解法,對比多個答案,將學科思想的提煉和歸納滲透其中,讓學生在思考中感受,在探索中領略,最終讓知識之舟“泊”于學科思想的“錨樁”上。
總之,復習課不僅要收獲“魚”,還要著眼于“漁”。教師應敢闖新路,激發(fā)學生自主探索的熱情,讓復習課成為學生成長的“加速器”。
(作者系重慶科學城西苑小學校黨支部書記、校長)
《中國教育報》2024年12月13日 第05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aaallgj.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