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一区中文无码_日韩无码人妻天天操_亚洲免费va在线播放_高清一级无码在线观看

首頁>檢索頁>當前

在文化自信的歷史坐標中夯實意識形態(tài)教育文化根基

發(fā)布時間:2019-07-22 作者:黃小惠 來源:《北京教育》雜志

摘 要:堅持文化自信既是理念又是指導思想,我們可以在不同的歷史坐標中探尋到文化自信的根源,為大學生標示出文化自信的歷史坐標圖。高校作為文化育人的前沿陣地,應在新時代著力筑牢大學生文化自信,不斷夯實意識形態(tài)教育文化根基,進而牢牢占據意識形態(tài)斗爭高地,這是高校的歷史責任擔當。高校可以從增強文化育人的感染力、向心力、輻射力和感召力“四力合一”著手,綜合推進文化育人,筑牢文化自信。

關鍵詞:文化自信;文化育人;價值觀教育

自信是指向未來的,它是基于自身的實踐,內在形成對未來某種特定目標的合理與肯定的預期,帶有潛在的價值選擇傾向。我們對文化建設的未來持有肯定性判斷就是文化自信。黨的十八大以來,文化自信一再凸顯,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多種場合、多個重要講話中談到文化自信,黨的十九大報告也先后六次提到文化自信。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盵1]堅持文化自信是對未來文化建設的生命力、競爭力和影響力的高度肯定和樂觀態(tài)度。堅持文化自信,使我們在未來的文化發(fā)展中既能堅持傳承與創(chuàng)新并行,又能在與多元文化的交流、交鋒中堅持保有自身特色兼收并蓄。

在文化發(fā)展的歷史坐標中探尋堅持文化自信的緣由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明,堅持文化自信就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自信,報告也明確了什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它是“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chuàng)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2]據此,文化自信的具體內容清楚而確定,文化自信也有了清晰的歷史坐標,我們便可以循著歷史的坐標去找尋堅持文化自信的緣由,把新時代大學生文化自信的歷史坐標圖標示出來。

1.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奠定了文化自信的深厚底蘊

人類歷史上唯一沒有中斷過的文明就是綿延了五千多年的中華文明,它創(chuàng)造出博大精深、燦爛輝煌的中華文化,不僅引導了中華民族的發(fā)展壯大,而且也對人類的文明進步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這是我們十分突出的文化優(yōu)勢,也是我們必須堅守的基本文化立場。文化是中華民族共同的血脈,是我們共有的精神家園,我們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延續(xù)著中華文化的基因,它豐厚的文化沃土更深深地滋養(yǎng)著中國的當代文化,使得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得以承續(xù)其優(yōu)秀的血脈根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也從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繼承無比豐厚的文化遺產,而文化遺產越豐厚,文化底蘊就越深厚,文化自信就越充分。我們完全有理由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它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奠定了堅持文化自信的深厚底蘊。

2.革命文化打造了文化自信的獨特標識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探索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中國革命道路中,在爭取民族獨立的艱辛斗爭中熔鑄成以不屈不撓、艱苦奮斗、不怕犧牲的“五四”精神、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戰(zhàn)精神等為代表的革命文化,在氣吞山河的革命凱歌中奏響的是堅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愛國主義。中華民族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凝魂聚魄于革命文化中,它自帶民族烙印從而標示出獨特的道德高地和精神優(yōu)勢,因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發(fā)揚光榮傳統(tǒng)、傳承紅色基因,不忘初心、繼續(xù)前進”。[3]

革命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在革命奮斗過程中形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文化成果,它凸顯恪守信仰、奮斗不息、不忘初心的不懈追求,現已然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不可或缺的優(yōu)秀文化基因。鮮明昂揚的革命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中獨一無二的文化瑰寶,在世界文化中打造了我們文化自信的獨特標識。 

3.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供給了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

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新中國成立后波瀾壯闊的偉大建設與改革實踐中,創(chuàng)造出以“兩彈一星”精神、雷鋒精神、鐵人精神、抗洪精神、抗擊非典精神、載人航天精神、青藏鐵路精神、抗震救災精神等為代表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它們表征的是偉大創(chuàng)造、忘我奮斗、無私奉獻的時代精神,彰顯的是社會主義文化的先進本質、譜寫的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嶄新篇章。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在發(fā)展過程中成功實現中國本土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深度融合與創(chuàng)造性轉化,發(fā)展了富有時代精神與創(chuàng)新意義的寶貴文化財富,實現對中華文化的時代性再造與創(chuàng)新。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形成與創(chuàng)造的過程中,堅守了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文化立場,弘揚了廣大人民群眾認同的文化價值觀念,凝聚中華民族共有的價值追求,代表著中國未來的文化發(fā)展方向,源源不斷地供給我們堅持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我們完全有理由堅持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自信。

4.“中國故事”是點亮文化自信的“航標燈塔”

文化“本身具有的即它一經獲得便逐漸向前發(fā)展的相對獨立性,它又對生產的條件和發(fā)展進程發(fā)生反作用?!盵4]社會意識的相對對立性表現在先進的文化對社會發(fā)展具有強大的推動作用。做好未來的文化工作就能更好發(fā)揮先進文化能動的推動作用,黨的十九大報告給文化工作指明了方向,就是要“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繼承革命文化,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盵5]我們在這個工作方針的指導下,在未來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樹立好中國形象、履行好中國義務。

中華兒女要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接力奮斗,在新時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yè),實現偉大夢想。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實現這個偉大夢想的實踐過程所形成的“中國故事”,勢必閃現新時代的熠熠光輝,這將成為點亮未來文化自信的“航標”“燈塔”。值得我們未來在世界舞臺中央自豪而響亮地發(fā)出中國聲音,向世界自信地展示我們的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傳遞我們中國的價值觀念。

推進文化育人,夯實大學生價值觀教育根基是高校的歷史責任擔當

文化的重要作用就是“化育”人,促使大學生能在潛移默化中提升素質,先進的文化有助于個體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堅持文化自信能為大學生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守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陣地提供強有力的文化支撐。高校作為文化育人前沿陣地,必然要扎實推進高校文化育人工作,以筑牢大學文化自信,不斷夯實意識形態(tài)教育文化根基,擦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的底色。結合當下情況,高??梢詮脑鰪娢幕说母腥玖Α⑾蛐牧?、輻射力、感召力 “四力合一”出發(fā),綜合推進文化育人工作。

1.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主動加強文化交流激發(fā)創(chuàng)新,增強高校文化育人感染力

新時代背景下,我國正處在東西方文化交融、價值觀沖突的特殊時期,面對激烈的文化競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chuàng)新?!需b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給予繼承,努力用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的一切精神財富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幚砗美^承和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的關系,重點做好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盵6]

高校就是傳承與創(chuàng)造文化的重要場所,文化的基礎是傳承、生命力是創(chuàng)新,高校文化育人應在文化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中堅持雙軌并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文化認同、價值觀認同的根基,更是高校文化育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庫。高校必須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新文化育人載體,讓學生們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持續(xù)浸潤下完善人格修養(yǎng),不斷夯實意識形態(tài)的文化根基。在增強文化自信中完善人格修養(yǎng),將個人理想與國家、社會的發(fā)展緊密結合起來。文化生長不僅得益于內生的自有力量,而且也有來自外部的助推之力。文化交流幫助我們在與外界的文化交往過程中看清自身的文化狀況,增強文化鑒別力,加固文化信心,高校方能在主動開放交流中激發(fā)文化創(chuàng)新力。高校要充分發(fā)揮人才聚集、學術研究、文化薈萃的優(yōu)勢,積極借助國家創(chuàng)設的文化交流機制、搭建的國際文化交流平臺,在文化交流中修好內功、借好外力,努力打造好高校的文化創(chuàng)新基地、人才培養(yǎng)交流基地、文化傳播基地等文化育人平臺,激發(fā)文化創(chuàng)新力。

高校既在熱情的“請進來”中借鑒和吸收優(yōu)秀的外來文化,又要堅持文化自信,在主動的“走出去”中展示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新時期文化發(fā)展的最新成就,提升我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只有這樣,才能幫助大學生們面對國外紛繁復雜的文化價值之流時,能堅持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自信,能堅持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高度認同。

2.發(fā)揮“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作用,唱響主旋律,增強高校文化育人向心力 

在全球化語境多元價值觀沖擊下,處于理想信念成型階段的大學生極易被誤導。我國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斗爭依然復雜,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牢固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增強意識形態(tài)領域主導權和話語權”[7]。有關馬克思主義理論、共產主義理想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內容的教育,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是高校要唱響的主旋律。唱響主旋律的有效路徑就是堅持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同向同行。

思政課是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等教育的最直接路徑,思政課教師要善思、善創(chuàng),在課程設計和教學改革上轉變思路、敢于突破、勇于嘗試,在整體上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性、時代性、科學性、豐富性和創(chuàng)新性。思政課上扎實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讓大學生真正能夠聽懂、學透、入腦、入心,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講深、講透,幫助大學生認同并鞏固主流意識形態(tài),堅定對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高校的課程要與思政課同向同行,發(fā)揮所有課程的思想政治育人功能,打造“課程思政”,共同唱響社會主義的主旋律。這要求我們必須打破傳統(tǒng)的思維和觀念,所有課程、教師都應自覺承擔起思想政治教育的責任,協同合作,建立全方位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體系,共同駐守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高地。高校要在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中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積極汲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滋養(yǎng)。在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的雙向同行中,要讓主旋律的聲音始終在大學生的耳中、腦中和心中唱響,不斷增強高校文化育人的向心力。在持續(xù)文化育人浸潤過程中,大學生能在強烈的文化認同中持續(xù)強化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認同。

3.借助“互聯網+”技術優(yōu)勢,助推高校文化建設,增強高校文化育人輻射力

新時代的大學生被稱為“網絡原住民”,這使高校的文化育人工作面臨著“互聯網+”帶來的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zhàn)。大學生的網絡化生存程度日益加深,其價值觀念形成過程帶有深刻的網絡烙印?;ヂ摼W為各種思潮的激蕩提供泛化基礎,使得正處在價值觀念形成期的大學生容易受到影響產生波動。同時,互聯網的開放性、同時性、便捷性與廣度卻是任何傳統(tǒng)傳播載體無法比擬的。

緊隨“互聯網+”應運而生的新媒體環(huán)境,必然要求高校搶占先機占領網絡的文化育人陣地,要用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文化元素、文化符號,全力打造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的互聯網文化,借助新媒介推動文化精品的網絡化傳播,營造健康向上的文化育人環(huán)境。高校打造文化育人的網絡平臺,通過互聯網開展文化教育與文化活動,傳播正能量、弘揚主旋律,借助互聯網優(yōu)勢吸引學生,增強高校文化育人輻射力。

高校在打造互聯網文化載體和資源的同時,也要實施有效的網絡輿論引領,最大限度地擠壓負面信息的傳播空間。高校作為教育者,面對網絡的各種雜音,要有敢于亮劍的精神,充分運用高校的研究優(yōu)勢與宣傳優(yōu)勢在網絡上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與傳播。高校利用好“互聯網+”全時、全程、全方位,助推高校文化育人工作,提升文化育人的時效性、便捷性和輻射性,搭建好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教育新平臺,實現文化育人環(huán)境的“零死角”。

4.打造優(yōu)質校園文化,發(fā)揮文化環(huán)境浸潤式教育功能,增強高校文化育人感召力

大學生參與文化、融入文化是實現文化育人的基本路徑,校園文化活動是學生參與程度很高的群體性活動,高校要精心打造優(yōu)質校園文化,通過各類校園文化的開展,傳承與創(chuàng)新大學的文化底蘊。高校的文化氛圍時刻影響著學生們,校園文化可以發(fā)揮文化環(huán)境浸潤式的教育功能。

文化育人可以通過校園文化形成對學生“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的隱性教育功能,高校應該充分利用各類校園活動,精心設計和組織,打造立意深遠、優(yōu)質的校園文化,呈現多維、多層次的文化細節(jié),增強文化活動的吸引力,提高學生的文化參與和融入,堅持文化自信。開展多樣的文化實踐活動,夯實文化育人內容,優(yōu)化文化育人環(huán)境,創(chuàng)設優(yōu)質校園文化,這都要求高校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明確文化育人理念,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吸收借鑒優(yōu)秀文化成果,更要與時俱進地結合高校、學生自身特點、實際狀況進行創(chuàng)新,使校園文化活動符合學生成長成才規(guī)律、適應社會發(fā)展實際需求,增強文化育人感召力。

高校的文化育人工作既關系到學校教育功能的全面實現,也是一個關系到國家、社會發(fā)展的戰(zhàn)略問題。因為高校的文化育人工作,既關系到大學生個體的文化身份認同和歸屬,更關系到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對大學生群體的塑造。所以,高校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要扎實推進文化育人工作,堅定大學生文化自信,不斷夯實意識形態(tài)教育的文化根基,這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文化環(huán)境建構、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培育工作中將發(fā)揮不可替代的作用。(作者:黃小惠,單位:北京石油化工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1.

[2]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1.

[3]習近平.在紀念劉華清同志誕辰100周年座談會上講話[EB/OL].(2016-09-28)[2019-05-29].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9/28/c_1119642521.htm.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09.

[5]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3.

[6]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4.

[7]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3.

《北京教育》雜志

0 0 0 0
分享到:

相關閱讀

最新發(fā)布
熱門標簽
點擊排行
熱點推薦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aaallgj.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4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