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斯坦福大學第10任校長約翰·漢尼斯、民進中央副主席、新教育實驗發(fā)起人朱永新教授,清華經(jīng)管領導力研究中心主任楊斌教授以及湛廬創(chuàng)始人韓焱女士,以跨洋連線的方式進行了一場主題為《什么才是未來教育的要領》的高峰對話。以下內(nèi)容來自朱永新教授的發(fā)言。
我在今年的手記中寫道,“今天教育的模樣,是明天中國的模樣”。我想從三個角度來闡述這句話。
01 教育是最廉價的國防
大家前一段時間聽到任正非講這句話的時候,都覺得很有道理,其實這句話并不是任正非的原創(chuàng),但是他講了一個非常深刻的道理:教育是投入最少,但產(chǎn)出最高、最有效益,同時也最值得投入的投資。
為什么這么說?
第一,教育有廣度國家才有力量
教育的廣度實際上就是教育的普及程度。從近代的歷史來看,幾乎所有發(fā)展最快的國家,在成長最快的時候都是教育普及最好的時候,日本的明治維新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代表,所以一個國家教育的普及程度越高,人均創(chuàng)造力就越強,那么緊接著基本的讀寫算能力以及基本的從事生產(chǎn)勞動的能力也會越強。
第二,教育有高度國家才有境界
教育僅僅有廣度還是不夠的,因為那僅僅是把知識進行了傳輸。
就像漢尼斯教授講的,教育必須從T型結(jié)構(gòu)來塑造,我覺得他所說的T上面的一橫,其實與人的情懷、人的理想和人的合作精神更加有關,我把它理解為教育的高度,也就是說我們不能僅僅是培養(yǎng)書呆子或是擁有專業(yè)知識的人。
愛因斯坦曾經(jīng)講過:僅擁有專業(yè)知識是不夠的,精進專業(yè)知識就像一條受過很好訓練的狗,只有具有情懷、道德感和良好的合作精神,才能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這樣國家才能有境界。一個國家,需要有一批有良知、有境界、有價值感、有信仰的人。
第三,教育有活力國家才有創(chuàng)新
這是說僅僅有廣度、有高度還不足夠,還得有活力。活力在很大程度上體現(xiàn)出教育怎么把每個人的內(nèi)在能量激活、把每個人的潛能充分挖掘和張揚。我們的教育最大的問題就是缺乏活力,我們用統(tǒng)一的標準去評價所有的人,那么只有最高分的狀元才能去清華讀書,但這樣招到的其實不一定就是最好的學生。就像斯坦福大學招的也不一定就是狀元。
那么標準到底是什么?我認為其實就是“獨特性”,“獨特性”是評價教育非常重要的標準。我們的教育是補短,就是用清華、北大、斯坦福的標準去要求所有的人。用這個標準來衡量,那么90%以上的人是達不到要求的,而達不到要求就會被認定為是失敗。但好的教育不應該是這樣,好的教育應該是每個人的能量都能被激發(fā)出來、調(diào)動起來,應是揚長而不是補短。
揚長的教育和補短的教育是兩種教育的方法論,或者說是兩種教育的價值觀,我覺得有活力的教育就在于要把每個人的創(chuàng)造性結(jié)合起來,讓每個人成為更好的自己,做到充分尊重每個人的內(nèi)在能力,這是一個好的教育最重要的標志。
我們一直認為人是天生有好奇心的,人是天生有學習能力和學習意愿的,沒有誰生下來就討厭學習。我們在人生最初的時期,是發(fā)現(xiàn)這個世界最快的時期、是大腦的突觸形成最快的時期。人類和其他動物相比,天生的本能還是要比其他動物少很多,大部分東西都是后天學習。所以教育只要能滿足人追求探索、好奇的天性,并不斷地激發(fā),那么人就能夠不斷的成長,終有一日成為最好的自己。
現(xiàn)在學校的教育體系是大工業(yè)時代的產(chǎn)物,是生產(chǎn)批量人才,用一個標準要求所有的人。在我去年寫《未來學?!窌r,我設計了一套我認為比較有活力的教育體系,旨在打破現(xiàn)有的學校教育體系,強調(diào)“個性”——教育或者未來的教育強調(diào)的是“個性”。
一個國家怎么樣才能有真正的創(chuàng)新,我覺得是需要教育更有活力,因此我的首要觀點就是“教育是最廉價的國防”。如果我們在教育上既重視了廣度、高度,同時也重視活力,那么這樣的國家它一定有更美好的未來。
02 閱讀是教育的基石
我最近獲得了國際兒童讀物聯(lián)盟首屆“IBBY-iRead愛閱人物獎”,也算是為我們中國人在閱讀領域爭得了一個榮譽。這么多年來,我呼吁、關注和研究最多的問題就是,我認為閱讀是整個教育的基石。
《要領》這本書有很大的篇幅在講閱讀,漢尼斯教授還開了他自己的書單,他說他特別喜歡歷史和傳記,這點跟我很像。特別是傳記,我一直認為在成長的歷程中,每個人的生命都是一個故事,有的人能夠把自己的故事變成一部傳奇,有的人的故事就是一個普通、平庸的故事,這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你選擇什么樣的生命原型,也就是說你像誰那樣活著?看人物傳記會幫助你不斷地給自己尋找生命原型。那么你像誰那樣活著?這樣一個尋找生命原型、不斷汲取生命能量的過程,往往是通過閱讀來獲得的。所以我理解漢尼斯為什么有這么大成就,為什么他喜歡讀傳記,就是因為他不斷地從那些偉大人物的身上汲取成功的能量。
閱讀為什么是教育的基石呢?可以從三個維度來看。
第一,閱讀的過程是精神發(fā)育的歷程
我曾經(jīng)寫過一本書《我的閱讀觀》,在書中提出了我對閱讀的觀點:一個人的精神發(fā)育史是他的閱讀史;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取決于這個民族的閱讀水平,特別是個人精神成長的歷程。
精神成長歷程來源很多,但人類那些最偉大的思想、最偉大的智慧,乃至于那些最偉大的價值藏在哪里?我說就在那些最偉大的書里,所以湛廬很了不起,把人類那些最好的書不斷地引進中國,向社會大眾推薦。
但這些書如果只是躺在你家書架上或?qū)W校圖書館里,其實跟你沒什么關系,只有當你閱讀的時候才會真正成為你的一部分,那時你才真正地擁有書中所蘊含的思想和精神。
閱讀的過程就是精神發(fā)育的過程。因為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去經(jīng)歷歷史上所有的事件和現(xiàn)實中發(fā)生的所有事件, 90%以上的知識是來源于人所生存的時間、空間之外的東西,那就是靠閱讀來獲取,所以說閱讀是整個精神成長最重要的歷程。
第二,閱讀能力是教育水平的標志
也就是說人的教育水平很大程度上體現(xiàn)在他的閱讀能力上。縱觀世界上所有的考試評價,會發(fā)現(xiàn)閱讀能力始終是評價個人教育水平和學習能力的最基本要素。
我在20年前發(fā)起了新教育實驗,其中一個很重要的行動就是營造書香校園。我們是最早在中國校園里全面推廣閱讀的,最初運作時,很多父母和老師不太理解,認為我們把教科書念好、把作業(yè)做完就行,為什么還要花時間去讀課外書?甚至很多父母親看到我們讓孩子去讀書,就把書撕了,或者藏起來,讓孩子去做作業(yè)。
其實我是很反對課外書這個概念的,書應該不分課外或課內(nèi)。這20年下來我們所做的努力,讓大家都真正意識到閱讀太重要了。閱讀對提升學習成績有著全面的推進作用。我們新教育實驗有5000多所實驗學校,其中有40%在鄉(xiāng)村。有大量的案例是很多鄉(xiāng)村的學校通過讓孩子們大量地閱讀,結(jié)果其水平超過了城里的學校。
第三,閱讀公平是教育公平的基礎
這次我專門帶了一個提案,我提出要通過閱讀的公平來促進社會的公平。全民閱讀能夠推進提升國民素質(zhì),是加強民族凝聚力的最有效、最廉價、最直接、最便捷的方式。
就算書、書架再貴,它和其他的投資相比還是很便宜的,現(xiàn)在這個硬件在鄉(xiāng)村已經(jīng)逐漸基本到位了。 另一個難點是教師,想讓所有教師長期留在鄉(xiāng)村是很難做到的一件事,所以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讓孩子讀書,把好書送給最偏遠的地區(qū)、最薄弱的學校、最弱勢的人群,讓那些孩子們在人生最初的時期就能夠得到讀書的好處。這個時候他精神發(fā)展就站上了起跑線。
去年我們翻譯了美國一位學者合寫的書《知識匱乏》,這本書有個很重要的觀點是他認為美國社會不公平。不同家庭在早期兒童成長的過程中得到的閱讀資源不一樣,所以他提出了美國應該有一個新民主主義運動,而新民主主義運動就是從閱讀開始,讓那些最弱勢的人群能夠在他們?nèi)松砷L最敏感的時期得到最好的書。
我今年在的提案里面也提出政府應該有這樣的工程,配給鄉(xiāng)村偏遠地區(qū)的學校最好的書,并跟進閱讀指導,同時給弱勢家庭的孩子送書。我專門研制了一個中國的幼兒、小學生、中學生書目。中學生書目已經(jīng)正式發(fā)布。把這些書送給孩子們,這樣在他們成長的最初階段,就能讀到跟城里的孩子一樣的東西,那么他們就是在同一個起跑線上,所以我覺得閱讀是教育的基石。
第四,未來來自今天的創(chuàng)造
我講過三句話:未來總要來,不請它自來;未來已經(jīng)來,現(xiàn)在有未來;美好的未來,今天干起來,這是我對未來的三觀。
我們在講未來的時候會覺得未來好像離我們還很遙遠,包括我在出《未來學?!返臅r候,有8000多人在這本書的讀書視頻下留言, 分兩派在吵架,說朱老師這個是教育烏托邦,不知道哪天才能實現(xiàn),但我想說其實書里面講的故事和案例在現(xiàn)實生活中都有原型。所以未來總要來,不請它自來,擋也擋不住。
未來是一條川流不息的河流,現(xiàn)在是過去也是未來,你所處的現(xiàn)在其中就蘊含著未來,但未來怎么才能更美好,要靠現(xiàn)在真正地做起來。
03 好的教育靠誰來創(chuàng)造?
最重要的人是校長!
為了塑造一個更美好的未來教育,我們就應該去研究什么才是好的教育,那么好的教育靠誰來創(chuàng)造呢?最重要的人物是校長。所以,斯坦福前校長約翰·漢尼斯在《要領》一書中,用自己做校長的案例來告訴我們其中的緣由。我認為這本書不僅僅是為大學校長而寫,也是寫給中小學校長的,我非常愿意把它推薦給中國的中小學校長和老師們。
為什么這么說呢?
第一,校長是老師的老師,更需要謙遜的品質(zhì)
漢尼斯在書中第一個談到的就是謙遜。謙遜,看起來很容易,其實做到是很不容易的。為什么?因為你是校長,你是領導者,你很難把自己放在跟老師和學生同等的位置上,你覺得自己比他們高明,“我說你聽”,所以就很難跟別人去溝通。但其實校長是老師的老師,他更需要謙遜。教育是一個共同體,它不是靠校長一個人去包打天下的。
同時校長身上的很多品質(zhì)都是從謙遜開始引出的,比如合作,只有謙遜才能合作;比如自信,也和謙遜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所以,我覺得這本書對我們的校長還是很有啟發(fā)的,因為我碰到的很多校長,往往個人英雄主義的比較多一些,而謙遜的品質(zhì),就少了一些。
第二,校長終身學習的能力,就是學生終身學習能力的榜樣
漢尼斯在書的最后談到了終身學習,其實這也是未來教育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征。因為我一直認為未來的教育方式不是像現(xiàn)在這樣學習和工作是截然分開的:比如像現(xiàn)在,我們一般在清華讀完碩士、博士,然后才開始工作,人生最黃金的時間都在學校度過了, 差不多讀完博士要將近30歲了。我是不主張這么讀書的,我主張二十多歲就應該出去闖天下,就應該創(chuàng)造,就應該一邊工作一邊讀書,我覺得在職學習,就是學習-工作-學習階段式交替式的,它會是一個未來教育的新方向。
這樣的好處就是,它更會激發(fā)一個人內(nèi)在學習的愿望,因為結(jié)合你的工作,你需要補課,你需要學習,你會“有我”,而且針對性會更強?,F(xiàn)在很多進了學校的人,他不知道自己人生的方向,也不知道到底自己要做什么,而且他學的很多東西自己是不感興趣的,他的專業(yè)都是爸爸媽媽給他選定的,那么在這個時候他很難有比較好的方向感,所以教育其實就在于能夠不斷地去幫助一個人形成終身學習的能力。
那么,作為一個校長來說,只有他具有終身學習的能力,才能調(diào)動教師終身學習的能力,而教師終身學習的能力,才能調(diào)動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其實,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個一個榜樣的歷程。校長給老師做榜樣,老師給孩子做榜樣,那么你的榜樣做起來了,教育就形成了。所以,教育不是一個簡單的在教室里“我說你聽”的過程,其實是大家在一起——一起做,一起學,一起研究,一起做項目的過程。
《要領》
約翰·漢尼斯 著
楊斌 等
湛廬文化/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aaallgj.com All Rights Reserved.